馬鳳圖生卒年(?。保福福改辏保梗罚衬辏?/span>
馬鳳圖, 字健翔.回族.河北省滄縣楊石橋(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)人.
幼隨祖父,父親習劈掛拳及摔交等藝,并歲舅父吳懋堂和孟村吳世柯習八極拳。
1899 年,馬鳳圖當時12歲,拜鹽山縣黃林彪為師,習通備大架子,十二大趟子,劈掛,青龍等拳及六合槍要法,雙手刀法,七十三劍(宣化劍)等藝。系統(tǒng)接受了李云標,肖和成,黃林彪所倡導的通備學說。
1909年入天津北洋高等師范專門。
1910年受同盟會燕支部之命,與同盟會人士,形意拳家葉云表等創(chuàng)辦中華武士會。馬鳳圖被公舉為副會長兼總教習。
1912年后偕弟及八極拳家韓會清等赴東北,在沈陽結識了“奉天三老”(即郝鳴九,胡奉三,楊俊峰)及流寓東北的山東螳螂拳家程東閣等,彼此引為武藝知己。與馬,郝,程等結為金蘭換藝之誼。期間,從郝,胡,習翻子,戳腳等藝。從程習螳螂九手,八極及翻子等藝。并將劈掛,八極,及六合大槍要法,通備劍法贈教郝,程等人。
1920年偕弟英圖,長子廣達在河南投奔馮玉祥部隊。
1924年在張家口與張之江創(chuàng)辦馮部的新武術研究會,并任馮部白人教術研究室主任,主編《白刃戰(zhàn)術教程》。期間與胞弟馬英圖一起創(chuàng)編了寓槍于棍的"風磨棍",被西北軍廣泛用于訓練和實戰(zhàn)的“破風八刀”以及劈掛拳第三路飛虎拳。
1926年隨國民軍入西北,先后任職于軍政兩界。
1933-1935年之間,創(chuàng)辦了甘肅省國術館和青海省國術館,曾兼任倆館副館長。抗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基本脫離政界,專心研討武術及中醫(yī)。
1945年以后任西北師院體育系兼職副教授,期間為教課之需,創(chuàng)編了后來被列為劈掛拳第四路的“太淑拳”。
解放后從事醫(yī)學工作,歷任甘肅省政協(xié)委員,省民革常委,省武協(xié)主席,省中醫(yī)協(xié)會主席等職。馬鳳圖繼承了黃林彪所傳之劈掛拳等藝,又繼承了孟村,羅曈倆支八級拳及羅曈系統(tǒng)的六合大槍,又通過郝鳴九等學到徐兆雄系統(tǒng)的翻子,戳腳等藝。后來又采擷了西北地區(qū)的棍法及鞭桿法之萃要,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融匯熔鑄,終于形成了以“通備勁”為核心的通備門拳械系列。這個系列理論上發(fā)端于李云標,肖和成,及黃林彪。實踐上則重要完成于馬鳳圖及其弟馬英圖。這個系列既包括分屬長拳,短打的劈掛,八極,翻子,戳腳等拳法。也包括源遠流長的槍,棍,刀,劍等器械。他與河北省劈掛,八極,及東北地區(qū)翻子,戳腳同源而異流,勁力特質和演練風格上則存在鮮明的不同。馬鳳圖晚年客居西北,經過他數十年的傳習推廣,以“通備勁”為特征的劈掛,八極,翻子,戳腳等全套拳法,以及奇槍,風磨棍,劈掛刀,剃袍劍,纏海鞭桿等器械套路,已廣泛的流行于西北諸省,成為解放以后西北諸省參加全國性武術活動的代表性拳種套路。
馬風圖一生授徒甚多,長子馬廣達得藝最精,尤以刀法見長,曾任馮玉樣手槍隊隊長等職,長城抗戰(zhàn)之役中以身殉國。有代表性的門徒有王桂林、沙子香、王天鵬、邊固、劉仁、羅文源等。參見“黃林彪”、“通備門”等條。